著名作家李致讲述四爸巴金的故事 巴老捐了多少藏书家人都说不清

2017-08-26 20:17:02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稿酬经常拿去帮助困难读者

“人活着,要有益于社会;多付出,少索取。”这是巴老的信念和主张。李致回忆说,除了不赞成为自己重修故居外,巴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没有领取工资、仅靠稿费生活的作家,“他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了稿酬常去帮助有困难的读者和亲友,还时常为家属或工作人员匿名捐款。”巴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一笔基金15万元,就来自于巴老捐赠的稿酬。自那以后,巴老凡得到稿酬、版税或文学奖金,全部都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或希望工程。

巴老嗜书如命,李致告诉记者,巴老的寓所内每个角落几乎都摆着书,买书、藏书成了巴老除创作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不过,晚年的巴老却将这些曾耗费他无数精力的藏书,分门别类地捐赠给有关单位。巴老究竟捐赠了多少藏书,就连他的家人也说不清。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云南省、江苏省的中小学,还有巴老的亲友、读者,都曾收到过他的赠书。巴老用行动践行了自己“多付出、少索取”的信念和主张。

用作品揭露旧社会的腐朽

谈到一个作家的影响,最重要还是看他的作品。巴金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应果认为,巴金的作品开创了全面反封建的局面,为中国文坛注入了新活力。在作品《家》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封建家族的缩影,封建主义的面貌、弊端甚至其最终结果,都被这部作品一一写尽。巴老曾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那时,15岁的巴金在家乡和兄弟们一起阅读进步刊物,热烈讨论。为追求光明,巴金离开旧家庭来到上海,又从上海辗转到巴黎,并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揭露旧社会的腐朽。

巴金的《家》于1931年4月至1932年5月在上海《时报》连载(当时用名《激流》)。在《家》之后,巴老又写作、发表了续篇《春》《秋》,它们前后承续、相互映照,一起被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是巴金寄予感情最深沉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巴老在小说中,对当时正在急剧瓦解中的封建家族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画、透视。《激流三部曲》如长卷绘画般宏大、磅礴,而且主要围绕一般人所关心的爱情婚姻问题展开,在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李致告诉记者,当年有人在延安做过调查,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受《家》的影响而投身革命的,“希望青年朋友能再读读巴老的书,特别是《家》和《随想录》,从中获取希望和力量。”李致最后寄语青年朋友说。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摄影 谢明刚

本文共2页 12
[相关:巴金]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李雪艳]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3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