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蓬安县乡村教师刘宗艳:为教育默默奉献的“追光者”

2021-09-09 23:08:58 | 成都热线 | www.cdrx.net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因学校布局调整,在四川南充市蓬安县福德镇石柱小学的刘宗艳依依惜别工作十年之久的学校,来到新校园福德镇中心小学校。

11年前,家住成都的刘宗艳从师范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成都去往偏远的南充市蓬安县福德镇石柱小学任教。

刘宗艳给孩子们上课。 李洁伦 摄

据了解,石柱小学离蓬安县城六十多公里,是全县最远的一所乡村小学。当时,刘宗艳从高铁到县城客车,再到村里的摩托车,辗转到了学校。

“我记得那天下着雨,从村口通往校门口的那条小路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短短的一公里路程,我走了半个多小时。学校里是一排土墙搭的教室,教学设备就只有一块黑板,桌椅很破旧,教室连个窗户都没有。”回想起第一天到学校的情景,刘宗艳记忆犹新。2010年,学校的教师宿舍还没通自来水,刘宗艳每天要从操场旁仅有的一口井里打水,再提上三楼宿舍。

“说实话当时落差感还是挺大的,生活很不方便,有那么一瞬间怀疑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但是孩子们见到我,都一窝蜂地跑过来,又立马觉得温暖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从角落传来的那声“妈妈”,那是个一年级的瘦弱女孩,她有些胆怯的声音让刘宗艳心头一热。

因为地处偏远,石柱小学一直严重缺乏教师,全校只有12名教职工,几乎每位老师都需要同时教两门以上的课程,年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条件艰苦,有的老师没待多久就离开了。

10年里,刘宗艳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想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还是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但刘宗艳没想到乡村小学最具挑战的是教学上的考验。

石柱小学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也常感到无能为力,学生有时还有厌学情绪。

“要让这些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健康快乐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宗艳说,自己同时教语文和英语两门课程。讲《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时候,里面写道“排水的鳌头,金色的琉璃瓦,龙凤流云的图文”,学生们想象不出来,刘宗艳就找遍故宫图文的资料剪贴出来给他们看,每次出村她也会尽可能地多带一些课外书和英文磁带回去。

四年前,蓬安开始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80多所学校覆盖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全光校园网络。在班班通网的基础上,石柱小学的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等设备,多媒体教学真正开始走进了课堂。

“通过网络,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课本以外的内容。同一篇《故宫博物院》课文,借助在线全景视频,我可以像导游一样带着他们去看,对于他们而言,这样学习的效率特别高。”刘宗艳说,从无到有的改善,让她的坚持看到了希望,她希望借助网络科技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迎接属于他们的那道光。

从成都的家里到学校往返最快需要七八个小时,一路从高铁到县城客车,再到村里的摩托车,刘宗艳辛苦往返,只是想多一点时间陪陪自己两岁的孩子。

“我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家里,却跑来给另外一群孩子当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挺不公平的。”提到孩子,作为母亲的刘宗艳没忍住眼泪,虽然心里有很多亏欠,但她知道山里孩子更需要她,她是刘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我最喜欢的就是上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这会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自己在这还是有价值的,能给他们带来知识和希望。”十年如一日,刘宗艳从未离开,在这期间她有过很多次调离的机会,也会羡慕别人,但她舍不得,也放不下。

刘宗艳说,对她而言,做一名乡村教师没那么伟大。但仔细回想,这十年多间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她也在这群孩子身上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真诚、美德和善良。中新网成都9月9日电 (祝欢 郭安平 李洁伦)

本文共1页 1
[相关:乡村教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祝欢 郭安平 李洁伦] [编辑:成都热线 ]
延伸阅读
更多新闻
  • 热烈祝贺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开业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四街158号
  • 热烈祝贺德阳银行更名长城华西银行
  • 热烈祝贺富邦华一银行入驻成都 富邦华一银行成都分行地址:人民南路四段19号威斯顿联邦大厦
成都热线官方微信号cdrxnet
成都新闻热线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西南网络旗下网站,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3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5798号-1
西南网络 SWNIC.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