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中国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开幕 传承千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专家表示,中国的水利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以大禹治水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史,几乎都与都江堰有关系。清明放水节更是直接继承远至4500年前的江神祭祀和江水祭祀形成,持续1000多年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大禹治水以来水利文化史的连续性,再现了作为农耕文化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由此产生的信仰习俗、生产习俗,甚至巫蛊习俗。清明放水节活动中的“杩槎截流法”、“竹笼卵石堵水法”以及集市贸易活动中大量川西农业生产器具的流通、展示,是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持续发展的鲜活例证。同时,清明放水节保留了大量古代庙宇祭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衔草结环、饮水思源,崇尚先贤英雄、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
2006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同时获准列入的还有格萨尔史诗、凉山彝族火把节、巴塘县弦子舞、成都漆艺、蜀锦制作技艺等。2011年,都江堰市提出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申请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该市文广新局局长罗鸿亮告诉记者,目前“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申遗工作已正式上报文化部,下一步将进入专家遴选阶段;该市力争用二至三年时间完成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申遗工作,让这一传承千载、从未中断的传奇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竹笼杩槎记乾坤
都江堰再现放水节历史原貌
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发挥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从汉代始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把内江水拦入外江,对内江河道进行淘滩及河堤维修。到了清明时节,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祭祀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从汉至今,放水节已延续了将近2000年。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