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
牛油蜡烛菜油灯
当年,普通市民无事早睡,确需灯烛时用菜油灯盏。穷家小户往往在破调匙中倒些菜子油,浸条灯心草点燃照明,油灯如豆,人影昏黄。灯心草是一种草本利尿中药,清末成都街头常有小贩扎成小把,沿街叫卖。
清末菜油供照明和食用,每斤约卖六七十文。成都周边郊县大量种油菜,光绪末年四川特兴“油捐”,每斤纳捐钱10文。按亩计收,每年可得捐银30余万两。以此估计,每年全省约出产菜油4000万斤以上。
富户也点蜡烛,以土产牛油蜡烛为主(以牛油略加白蜡制成),皮面红色。小烛每支重约1两、大者2两;每斤钱120文;零售小者每支8文,大者加倍。1900年前,夜行无街灯,人多秉烛而行。故客人离去时,主人往往赠送牛油蜡烛,口中说“走好!走好!”灯笼中皆燃此烛。最常见的灯笼有手提子、轿灯、官用的伞灯等。
1903年4月始建的四川警察总局推行新政,在四城门及各街口栽立专制的灯桩,上挂四方形玻璃清油灯。时称“警察灯”,后来逐步发展为全市约2000盏街灯。
来成都的传教士韦尔描述:清油街灯由警区管理,街灯每100码(一码等于0.9144米)一盏,置于6英尺(1英尺等于0.3048米 )高的灯柱上,由警察雇用的更夫负责点灯。夜幕降临,更夫手提盛装油壶的长形竹篮,肩扛高约一米的木凳,把点燃的灯壶放入支架。清晨,更夫把灯壶收起来,擦拭干净,灌满油,晚上再放入灯具内……每盏灯每月大约用油5斤,全成都一年用油开销为14400元。警察每月向市民征收灯油费,时称“灯油捐”。
当时《四川官报》说:警察局“对有意破坏街灯和灯柱者,可处以杀头的严厉处罚”。
[相关:成都历史]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郑光路] [编辑:成都热线
]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