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 污染治理见成效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排放均下降
而在抓好水污染综合治理上,去年,修订完成《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每年安排6000万资金专项用于郫县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继续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优化主要河道跨界考核断面监测点位,首次将总磷纳入扣缴指标,对成都市各个区(市)县的34个河道交界断面实施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全年共扣缴资金2730万元。深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按照“全面截污、水清无味”的要求,2014年,全市共综合治理黑臭河渠183条。联合德阳深入实施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水污染治理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采用黑臭河渠整治、工业结构调整、末端治理、中水回用等措施开展全市水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出境断面水质。
我市10个区(市)县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还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指导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区、郫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开展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同时,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将崇州市、彭州市、邛崃市、蒲江县、金堂县、大邑县6个区(市)县纳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整县推进单位。另外,还推动成都与德阳、绵阳、资阳、眉山签署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完成了秸秆禁烧片区督查任务。
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生态市建设目标,我市也强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目前,温江等10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彭州等4个市、县已通过国家生态县(区、市)技术评估,已基本实现80%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为成都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163个乡镇(街道)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
另外,去年,我市还探索建立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格局,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域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网格化、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的副省级城市,真正实现了环保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填补了乡镇(街道)环保工作无人落实的空白。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