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华联,省荫德。”华阳县立中学始末 起源于梨花街之潜溪书院
1903年癸卯科乡试后,清廷停止各级科考,停办各级书院,明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1903年(光绪29年)7月,四川总督锡良要求“以三十年(1904年)为一律开学之期”,若有“玩泄固执之辈,无论官绅,定于严处,断不宽贷。”潜溪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梨花街改为华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华阳县立中学开办于何时?1909年(宣统元年)《成都通览》所载官立学堂中,梨花街的华阳县中学堂便刊载其中。可见,华阳县立中学的开办时间应早于1909年。据《抗战时期成都市中学校名一览表》载,华阳县立小学1906年更名为华阳县立中学,这与四川省教育厅1941年编制的《四川省中等学校一览表》中,华阳县立中学之开办时间一致。1939年6月11日,日机轰炸盐市口后,华阳县中迁往外东桂溪乡高攀桥桂溪寺。该校秋季在此开办高中部,学制三年,校长为陆伯年,教务主任为杨圜圃。刘元庆老人2011年曾告诉笔者,他1936年进入梨花街华阳县中初43班学习,1939年考入桂溪乡华阳县中高中部就读高一班。该校从高中第三期开始,学生分文、理科。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阳县中迁回城内梨花街原址。华阳举人、该校国文教师徐子休曾撰《华阳县立中学校校歌》。该校校友杨竹夫曾撰写《华阳赋》云:“当时与成中联中,媲美蓉城。”1949年华阳县中高中部移至石室中学西侧何公巷内,此前该巷西的华阳县学署即有1941年开设的盲哑学校在此,巷为纪念明代府学教授何忠得名。何忠夫妇墓在石室中学内,墓碑嵌于该巷与石室中学之间的一面墙上,碑文为25岁即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的名家赵熙所书。1950年华阳县中合迁至布后街原大成中学校址,1952年11月遵照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关于成都市中等学校校名重新统一规定”,定名为成都三中。梨花街华阳县中的旧址,则改办为光华街小学,1972年更名为解放中路中学,1989年又更名为人民南路中学。1998年迁至老古巷,称为学道街中学。该校又移址东南里,后被七中育才中学吸纳,称七中育才学道分校至今。
上述史实说明,华阳县立中学起源于梨花街之潜溪书院,从潜溪书院到学道分校,乃一脉相承。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