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老照片与历史文化 重生与沦落:从贡院到扯谎坝
一别成都十六秋,满怀积绪倩谁收。
锦城久属荆榛据,金谷偏供麋鹿游。
上帝有心沉汉鼎,孤臣无力仗吴钩。
兴亡古今虽恒事,不道犹能拟蜀州。
——(清)沈荀蔚
张献忠的军队攻入成都时,华阳县令沈云祚死于国难,五岁的儿子沈荀蔚随家人出城,在邛崃、洪雅躲避多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长大成人的沈荀蔚回到成都,破碎山河入眼,惨不忍睹,观其旧址,已分不出哪些是当年的市场、民居或官署。成都曾有多口水井,经过战乱,绝大部分被填埋了,里面除了人的尸体就是藏匿的金银。城中已十五六年不见人迹,唯有麋鹿等野生动物来回奔跑,有时甚至能捕获到虎熊等大型猛兽。繁华的明皇城成了野生动物园,让人如何不感怀?
成都残破至此,自然不适合驻跸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等官署衙门,因此有十多年时间里,四川省省垣被临时放置到保宁府(今阆中市)。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启动重建成都的工程,明蜀王府的旧基改建亦在其中。因为怕被视作僭越,四川巡抚张德地不敢将巡抚官署建在皇城旧址,而是将此地改建为贡院,作为乡试场所。
被川军炮火轰开的皇城城墙 西德尼·戴维·甘博 摄
贡院:读书人的龙门
因成都被毁,从顺治八年到康熙二年的五届四川乡试,迁到了保宁府举行。今天人们到阆中旅游时,还能看到贡院。
康熙四年,贡院落成。虽然比较简陋,但教学用的课堂和考试用的号舍,却也齐备。康熙五年的乡试终于回到成都。读书人在这里考中举人,又走向北京参加会试,成为“天子门生”。清朝两百多年里,四川共产生进士800名,著名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还有状元骆成骧、经学大师廖平等。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读书人增加,贡院号舍不断增建。同治元年(1862年),使用了近两百年的贡院发生倒塌事件,四川当局筹款重修贡院。此次培修因款项充足(共筹白银七万两余),共建堂院五百余,均宽大敞阔。除建有主考、监临、提调、帘官等主考人员的住所,以及弥封所、誉录房、受卷所、劝科所等考试用房外,明远楼、致公堂也于此次建成。
贡院内重要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局,最南端为一大型石牌坊,上面刻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牌坊之北,是在原蜀王府端礼门旧址上修建的贡院正门。正门之北为龙门,当有“鲤鱼跃龙门”之意,考生将在此处接受主考、监临、提调的点名,并领取考卷;龙门共有三进,点一次名进一道门,极为郑重其事。龙门再往北则是明远楼、致公堂,明远楼建在原蜀王府前殿旧址上,为三重殿宇式建筑。致公堂利用了蜀王府正殿承运殿的殿基,修成气势宏大的大殿。不过与承运殿还是有很大差距,对比致公堂的柱础(承受房柱压力的基石)和承运殿残留的柱础就看得出来——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 上篇文章:都江堰一租客利用提存公证巧妙避免“被违约”
- 下篇文章:最美成都 蜀戏走天下川剧快闪秀亮相美国洛杉矶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