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老照片:水井中的成都历史
整个成都平原究竟有多少口水井,实在是难以统计。仅仅成都老城区内的水井就达数千口,却是有据可查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成都市区无论大街小巷,水井堪称星罗棋布。每条街、每个院落都能看到水井,有些地方甚至移步换井。
最有历史的是诸葛井
早期水井是社会进步的助力器,因井的出现而产生了原始的“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古者未有市及井,昔朝聚井汲水,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因为井边汲水方便,原始的交易行为都发生在井边。市的出现形成聚落,再发展成邑,最后成为城市。所谓“舜耕历山下,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记载,便清晰说明了古代都市形成的过程。由是可见,水井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与农业生产所需,也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水井是人们因生活所需而发明的,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直到今天,我们还常用背井离乡来表达对故乡的别离。汉语中产生了数十个与井有关的成语,常用的如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井底之蛙、市井无赖、井水不犯河水等等。
文君井得名于才女卓文君
由于水井对于古人生活的重要,于是水井还被赋予了诸多神秘的色彩。首先是将水井与名人联系并加以神话。黄帝、炎帝、伯益凿井的神话自不待说,以后历代名人都与水井有关,如尧井、舜井、禹王井、老子井、孔子井、曾子涌泉井、颜回陋巷井、屈原照面井,以及秦皇井、昭君井、文君井、诸葛井、东坡井等等,都有美妙的故事;其次创造了井神。《山海经》记载的神山昆仑山上就有九井,由开明兽看守。祭祀井神的传统源于殷商,最早的井神是与门、户、灶、中霤(土地)并列的五大神灵;汉民族最著名的井神是柳毅。柳毅传书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洞庭湖畔的君山和太湖东山至今还保留着柳毅井。其三,还有水井守护神。这守护神在东南沿海称为拿公,道教中则叫温元帅,是道教的四大护法神,与马王爷、赵公明、关二爷齐名。
成都平原与古代名人扯上关系并且披上神秘衣衫的水井,除了“从井中出”的古蜀王之外,最著名的便是诸葛井。成都有三口诸葛井。第一口在市区东锦江街。此街原名诸葛井街,因街南侧的北糠市街小学内有口双眼井,相传是诸葛亮时期所凿,井口为八卦形。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诸葛井在大慈寺西里许,自上观之,只见其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井,以通络王气。俗传有人入井,闻其中有鸡声。”明代杨名《诸葛井祠》说:“井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尺,井口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制,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明代所建诸葛祠在清末尽毁,诸葛井却一直使用至70年代。

- 上篇文章:金堂县广兴镇有座太乙宫
- 下篇文章:成都中心城区部分景点将安装文化浮雕井盖 井盖也会“讲”成都故事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