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冕首次在成都举办个展:入世过生活,出世做艺术
本报记者 孟蔚红/文 刁刁/供图
提要
作为国际媒体中“中国的青年人”典型,从艺二十年的杨冕首次在成都举办个展。
嘉宾
杨冕,1970年生于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少时受传统美学的熏陶和家庭教育,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至今。曾于1998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并开始在世界游历,2000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作品和人物被收入2000年10月刊的“中国的青年人”,并在以后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艺术报道中被典型刊载。
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做“YOUNG CHINA”专题,杨冕的作品“‘青春’标准之三”占了整整一页
手记
杨冕终于在成都举办个展了。
在千高原艺术空间推出的展览“杨冕2016”中,展出他的“CMYK”系列部分重要作品,包括首次在成都展出的巨幅代表作“CMYK-永乐宫朝元图”和他进行绘画材料实验的最新作品系列。这也是杨冕从艺二十年,首次在成都举办个展。
在早期著名的“美丽标准”系列作品中,杨冕通过挪用、重构流行图像的方式,质疑图像的安全性,进而展开对图像传播的研究和讨论。自2008年开始的“CMYK”系列作品,杨冕将图像挪用转向了艺术史,以经典作品为对象,将实验手段变成一种具有文化重构意义的图像文本建设。“CMYK”是今天印刷工业技术普遍使用的套色模式,所有复杂的图像,正是在“C”(青)、“M”(品红)、“Y”(黄)、“K”(黑)的构成中呈现的。用网络下载这些经典图像,再用电脑放大找出这些经典图像中四种色彩的分布与排列,然后简化“CMYK”四种色彩的排列密度,就呈现出了一种对原图发生改变的新的图像。
杨冕将“CMYK”这种快速复制生成图像的工业印刷方式转化为繁复、低效率而又具有工业感的手工制作方式,更像一种具有风格意义的语言编码。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这些作品既是对图像观看趣味的质疑,又以极富当代性的方式,让观者重新审视当代绘画与图像的新型关系。

- 上篇文章:成都市成华区与美国富兰克林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 下篇文章:王泽华:成都文庙街十四家人共居老公馆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