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温江区万春镇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尝试 种水稻不再是“种稻草”
引言: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近年来成都市涌现出许多探索和尝试: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供给侧改革之区(市)县亮点 ”栏目,对相关区(市)县新的探索和尝试进行报道,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今年万春镇水稻收割已近尾声
对于温江区万春镇的农民来说,种水稻曾是一件鸡肋的事,“过去我们种水稻,纯粹是为了种大蒜需要覆盖稻草。单单种水稻的话,根本赚不了钱。”在万春镇采访时,遇到的农民都这样说。然而近年来,这一状况在发生改观,由于在水稻的播种、生长、收割、加工等多个环节做文章,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提供除稻谷之外的若干“新产品”,水稻正在从鸡肋变成“摇钱树”。
稻谷变成商品米
价格翻上好几番
9月10日,记者来到温江区万春镇时,今年的水稻收割已近尾声,随处可见收割后留下的草垛,在田间整齐地排列着。在鱼凫村,记者找到了仅剩的一片仍在收割的稻田,业主陈健康正指挥着两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稻田上空,无数觅食的麻雀上下飞舞。
当天正值周六,水稻收割的场面吸引了若干来自城市的游客。当看到收割机可直接通过传输杆,将稻谷输送至路边停着的来收购的货车上,他们一边举起手机拍照,一边直呼“高大上!”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即使农业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但直接将稻谷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厂商,农民的所得仍十分有限。陈健康2014年从外地返乡,流转了76亩耕地进行规模种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亩产稻谷1500斤计,收购商按0.9元/斤收购,一亩田的稻谷也就只能卖1300多元。除去之前投入的地租、种子、农资、收割等费用,一亩田能落下四五百元就不错了。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