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首篇聚焦成都
去年是成都按照“12345”总体思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起步之年。一年以来,围绕着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全市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项目、投资等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引进3个诺贝尔奖团队,新建2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开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类重大项目共55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同时,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4%。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成效凸显,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7%,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3.9万件,增长32.5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件,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
随着成都城市发展动能的加快培育和转换,2016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成都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0.2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稳中向好、活力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城市带动
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
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水平
在《瞭望东方周刊》推出的成都报道中,手持中铁银通卡往返于成都德阳两地的高珲是一个人,也代表着一群人。他们都是成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进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正如报道中所言,两年前,成绵乐高铁作为西南首条城际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构建起一个城际往来的“1小时高铁交通圈”。覆盖了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峨眉山、江油沿线2000多万人,实现了交通上的“同城梦”。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成都要发挥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明确将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1+7”城市联动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去年以来,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与资阳、雅安、德阳等城市达成合作协议,成都经济区合作加快向纵深推进;共同围绕全面创新“一号工程”,在共建协商机制、共筑合作平台、共促要素流动上着力,全力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与凉山达成合作协议,促成成阿合作园区纳入省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
今年,成都市将继续加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深化成雅、成德、成资等区域合作,推动与眉山市签订“1+5”合作协议。深化与三州合作发展,统筹推进成阿、成甘“飞地园区”积极融入成都市“3+N”工业园区布局规划。


- 上篇文章:德阳经开区全力助推成德产业同城
- 下篇文章:成都高新区“雷锋日”的活动义诊最受老年人欢迎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