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餐桌上有了新滋味
2021-08-19 23:14:53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川西北高原温暖的阳光,照进黑色的牛毛帐篷。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的藏族阿妈杨洛,正在给游客展示牧区传统饮食文化,她用石磨把炒熟的青稞细细研磨,倒上烧好的砖茶,和上一点酥油,在碗里揉成了牧区的传统主食——糌粑。

现实生活中,杨洛和其他村民们已不再游牧,在定居点都有自己的房屋,各家各户的餐桌上,米饭、面食、蔬菜、新鲜水果、各类肉食也早已司空见惯。

即便是在放牧的帐篷里,富裕起来的牧民也有了更多的“口福”。在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县黑河牧场,牧民益西旦真开着小轿车,从几公里外买回新鲜莴笋,从吊在帐篷上的调味袋里掏出干辣椒,切段翻炒,在“滋滋滋”声中一阵香味扑鼻而来。

益西旦真说:“以前牧区吃得很简单,一般是奶茶加糌粑,偶尔有手抓肉蘸盐巴,那就是大菜了。”吃得丰富了,炒锅、电饭煲等也成了帐篷里的新物件,红原县龙日镇卓玛家的帐篷里还摆着大冰柜,由太阳能发电板和蓄电池供电。

高原城镇里的美食更是丰富多彩,除了传统藏餐,更多的是川菜、火锅,也有各色菜系交融互补的特色餐馆。在“火苗旺盛之地”——马尔康市的一家“牦牛肉馆”,除了有牦牛肉做的各种菜肴,还有海烩什锦、麻婆豆腐、豆瓣鱼……

餐馆厨师长冉和康说,以前高原交通不便、很多食材很难运进来,当地待客只有“老三样”——粉条、坨坨肉、香辣酱。他的徒弟,25岁的藏族厨师格班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回老家开一个小饭馆,因为很多农牧民都有钱“下馆子”了。

在阿坝州博物馆里,放着几个木制的“烧馍馍印章”。“过去人们把难得的面饼,打上各家不同的‘印章’,再放进火塘的灰烬中烤干,等到在盛大的节日上分享。”讲解员说,高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好的时代。新华社成都8月19日电(记者肖林、谢佼)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肖林、谢佼
点击阅读更多【乡村振兴】新闻
武威市民勤县戈壁沙乡孕育“甘味”领头羊
武威市民勤县戈壁沙乡孕育“甘味”领头羊
长阳县:小魔芋成农民致富“金疙瘩”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30亿元
长阳县:小魔芋成农民致富“金疙瘩”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30亿元
荆州市江陵县:油菜全产业链铺就乡村振兴路
西双版纳勐海县:茶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西双版纳勐海县:茶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双牌县打鼓坪乡高山野生古茶树孕育茶产业振兴乡村
双牌县打鼓坪乡高山野生古茶树孕育茶产业振兴乡村
江永县松柏瑶族乡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瑶山群众增收致富“绿色银行”
江永县松柏瑶族乡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瑶山群众增收致富“绿色银行”
龙岩市永定区2000亩春茶采摘正酣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龙岩市永定区2000亩春茶采摘正酣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银川市金凤区:家门口就业模式深度助力乡村振兴
银川市金凤区:家门口就业模式深度助力乡村振兴
[下篇文章] 成都闹市区“低价自助餐厅”的人情与善意:14元20多种菜 老人小孩免费
[上篇文章] 手术中写字交流 成都一家眼科医院医护人员成功为聋哑女孩实施近视手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