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彭泽县:民间舞台非遗文化高腔戏的坚守
2022-09-28 11:31:58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随着一声梆子响起,在铜锣、快板密集的敲击声中,身着戏服、脚穿高靴的表演者登上舞台,高亢的唱腔,俏皮的语言,引得台下纷纷拍手叫好。

这是江西彭泽县定山镇东明村刘相里,舞台上表演的是该县唯一留存的高腔戏,传承至今已有六代。

高腔是由国家级非遗弋阳腔演变而来,以其音调高亢刚劲而得名。高腔传入彭泽,距今约300年历史,高腔在彭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特点,并渗入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腔是发源于民间的原始、古朴的戏剧,服装与京剧相近,舞台道具有刀有枪,演出节目中武戏也多,演员穿戴的老凤冠、红宝剑、小卒巾、背护旗一应俱全。高腔剧本中大戏很多,一本厚厚的剧本唱下去,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才能唱完。

据《彭泽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彭泽境内高腔盛行。每当农闲季节,乡间各处学唱高腔的锣鼓声不绝于耳,成为农民群众喜爱、乐唱乐听的戏曲。

图为彭泽高腔剧团演员在表演前穿上戏服。 袁昕 摄

随着时代变迁,高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淡出大众视野。直至2015年,彭泽高腔老艺人倡导筹资重组戏团,高腔戏才得以重新唱响,并于2019年通过申请被列入九江市非遗名录。

“高腔戏历经风雨,却仍能传承下去,靠的是一批执着的老艺人,靠的是当地群众对民间戏曲的热爱。”定山镇文化站站长刘明锋说。

剧团中年纪最大的艺人刘质生85岁高龄,他见证过高腔曲艺的坎坷与变迁。“我18岁开始学戏,当时条件也艰苦,我文化水平不高,就把学戏当认字,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学唱戏。”

“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唱戏只是大家生活之余的一种爱好,我们的高腔剧团在彭泽县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承不能断绝。”刘质生说。

剧团现有32名成员,都是来自刘相里的村民,大家平时都有工作,只能闲时唱戏。遇上当地村民结婚、乔迁贺寿或举办节庆活动等喜事时,剧团成员们就穿上戏服,一起参加演出。

剧团中最年轻的演员刘洁出生于1989年生,父亲、叔叔、姑姑、婶婶都在村里的戏班里唱戏,她从小耳濡目染,时常跟着学唱,唱了三年也就进剧团了。

唱戏没有工资,也没有补贴,只为传承文化。每次扎戏台、拆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这都是辛苦活,他们却始终坚持付出,只为给更多人带去欢乐。

东明村村支书刘军喜表示,虽然目前高腔戏曲缺乏商业市场,但有了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下一步村里将打造旅游文化,让游客穿戏服互动,扮演戏中角色,让高腔走进生活,丰富群众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对于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前景,老艺人刘质生表示乐观。“现在生活富足了,大家把戏曲当作娱乐,每天都能进行表演,孩子们也愿意来学习,彭泽高腔一定会发扬光大,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并世代传承下去。”

中新网江西彭泽9月27日电 题:江西彭泽:民间舞台非遗文化的坚守

作者 袁昕

本文共1页 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袁昕
点击阅读更多【非遗】新闻
“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启动
“遗”览台江  “艺”起街头2025年“非遗一条街”艺术展演暨台江区“不燃怎么YOUNG”街头艺人秀活动启动
古法今咖·遗韵新生:夏日潮浪生活集点亮溪语雅舍,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古法今咖·遗韵新生:夏日潮浪生活集点亮溪语雅舍,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举办古圩民俗文化庙会暨福炮节庆典活动:非遗融古焕新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举办古圩民俗文化庙会暨福炮节庆典活动:非遗融古焕新
“处处有文化,城市更文明”茂名“非遗半小时”活动开启 点亮城市文明
“处处有文化,城市更文明”茂名“非遗半小时”活动开启  点亮城市文明
玉树:康巴儿女“潇洒”展示民族文化 游客大饱眼福
玉树:康巴儿女“潇洒”展示民族文化 游客大饱眼福
陕西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保护经验
陕西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保护经验
浙江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亮相 构建“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
浙江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亮相 构建“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
2024年马栏山花朝节在长沙月湖公园拉开帷幕 全球华服爱好者线上线下联动
2024年马栏山花朝节在长沙月湖公园拉开帷幕 全球华服爱好者线上线下联动
[下篇文章] 四川通报3起近期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
[上篇文章] 东风商用车龙擎自主控制系统天然气发动机&氢发动机点火成功 牵手中科院打造联合实验室托起低碳明天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