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木兰镇提升民生满意度
从“民生做实”看行政职能归位
以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机制做行政保障,加大民生投入,让农民共享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资源,重估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让改革发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瓶颈添活力。
木兰镇以建立联动解决问题机制为出发点,构筑公益性服务体系,通过着力转作风、惠民生、促发展、打造优质政务服务环境、加强镇市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和践行群众路线等方面,探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路径与突破点。在此,具有传递民生情怀、示范性、多融性的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站和光网进社区,还有“惊艳登场”的芦竹苑和木锦新城“别墅”式小区,以配置或共享为方式,实现了水电气为民代收代缴;新建了新规划、共享性的幼儿园等教育场所;新建了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了2个大型全民健身广场,安装了2套全民健身配置,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室,新建了承载资源共享功能的木锦新城综合市场、芦竹苑农贸市场,配置了日用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
木兰镇斥资100万元,在木兰中心校新修4个教室,解决拆迁群众子女读书交通不便的问题;投资4000万元在木锦新城修建130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解决新进小区居民的买菜难问题;投资约600余万元,建设完成镇市民服务中心和两个社区综合服务站,解决群众到政府办事路途往返的问题;投资8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解决集中居住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投资50余万元,解决21户贫困户住房维修及建设问题。
除此之外,还依托大项目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基础,以“还权赋能”为突破口,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和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破解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和土地瓶颈。按照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程序,保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集约利用,对客家文化聚落实行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把农民现有土地资源转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本,成功实现了全新都区第一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通过流转,打破建设用地阻碍城镇发展的瓶颈,确保了社会资金的注入,目前,业主正加大对该项目进行招商。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结合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木兰多层面、多渠道地落实党员干部服务民生责任制,推行城管进社区,实行社区工作进院落、进楼幢、进家庭活动,收集梳理群众诉求,真正把“工作开展在院落、服务深入到楼幢、关爱传递到家庭”,把“贴近民生大走访”作为架起“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桥梁。今年上半年,木兰镇推行党支部委员联系院落、党小组联系楼幢、党员联系群众活动,积极为联系对象代言、解困和服务。加强干部常态作风教育管理督查检查。党政干部走访、慰问了600余户困难群众,行之有效地破解了群众的难题,为10户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新建了住房,为176户困难残疾人申请了专项补助;同时,认真落实了80周岁以上老人的高龄补贴发放到位,建立了医疗卫生站,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目前正在着手规划新建一所占地7亩的幼儿园,以此作为木锦新城农民安置小区的配套工程,并将扩建木兰中学。
面临即将到来的2014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木兰又将如何踏着改革发展的强劲节拍“绽放”呢?木兰镇党委书记刘文康心里已勾勒出新的发展蓝图,他阐释说:“在新的一年里,木兰将充分利用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契机,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进一步完善市政公共设施配置,发挥商贸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传承客家厚重的文化底蕴,推进中塑国际花苑项目和景晨四季花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在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木兰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