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唐中六:梳理巴蜀琴学发展史 可以追溯到伏羲
2014-03-31 09:33:11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唐中六/口述 杨晓、董雯雯/整理编撰

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唐中六最爱去听喻绍泽老师弹古琴。后来,他一边跟随喻老师的外孙曾成伟学琴,一边潜心于琴学研究。地域琴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唐中六的《巴蜀琴艺考略》一书,为川派琴学研究开了一个头。

处女作:熬锅肉熬得起卷卷

我这辈子和古琴有缘,但我的家庭和古琴没什么关系。父辈是巴山“背二哥”,我1936年出生在南江县一个山洼洼里,是七个兄弟姊妹中的老大。父母生活特别苦,但很希望娃娃有出息,再困难还是送我去读了书。在我们小场镇附近的文昌宫里,我念了几年私塾。

13岁时,家乡来了解放军,我爱跟解放军学这学那,好奇得很,也灵醒,照着他们的胡琴,找来家乡随处可得的竹筒,再从街上屠夫那里搞一块猪后腿皮蒙在竹筒上,装上柱子和两个把手(调弦柱),搓两根一粗一细的麻绳作弦,就开始学起来。虽拉不出调子,但很开心。

1952年我参军,在部队上顿顿吃得饱,感觉真是解放了。走到重庆就听说朝鲜已经停战,我们被整编到了成都。我那时特别活跃,爱唱歌,唱家乡的放羊歌、割草歌、蒿秧歌之类民歌,参军第二年被选到宣传队,跳舞、唱歌、打快板,都要学。四川军区文工团有老师来教我们小提琴、手风琴。

后来我进了军区文工团,不久参加西南军区汇演,我有两个节目得奖。一个是我用四川花鼓词写的《我们的炊事班》,一句“熬锅肉熬得起卷卷”惹得满场欢笑。这是我的第一个创作,那年16岁。另一个是我们部队集体创作的《板车号子》,用成都民歌反映板车搬运工人的生活,非常有气魄。

1955年随部队到藏区,我在政治部工作。1958年复员,正好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招生,我赶紧请部队政治处写了封介绍信,到重庆考试。两个月后收到入学通知书。进入音乐学院,是我一生很重要的转折点。

我凭小提琴考的音乐学院,进校后决定去作曲系学创作,先后创作了钢琴独奏曲《主题与变奏》《赋格曲》《船歌》《舞曲》、民族器乐曲《巴山春早》《羌寨风情》等作品。我进校后才开始学钢琴,只能夙兴夜寐,苦下工夫。毕业时很想去西藏,对西藏有感情,但学校把我留下了。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成都日报
点击阅读更多【巴蜀琴学】新闻
唐中六:梳理巴蜀琴学发展史 可以追溯到伏羲
[下篇文章] 张世红首次个展禅心墨韵 飞动与静息的生命美学
[上篇文章] 宽容:两种漂泊,一样乡愁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