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隆兴土地合作社农民周桂英说,“他管理得好,他们已经管了两三年了,都比我们这些人弄得好。人家菜籽、麦子经营管理得好。比我们自己种要好,这是事实。”
由职业经理人来规范化管理,土地的收益也明显提高了。所以,村民也心甘情愿把土地交给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2013年,由王志全管理的隆兴合作社水稻亩产576公斤,比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水稻亩产增产70公斤。年底平均每亩增收400多元。按照合作社的约定,农户提取每亩500元的保底收入后,增收部分按照1∶3∶6,合作社提取10%的公积金,社员分红30%,职业经理人分红60%。王志全管理的七八百亩土地,拿到了十多万元的分红收入。
“他的劳动报酬来讲,他实际上主要是和合作社采取利益挂钩的方式实现的。职业经理人和合作社签订包产协议,超过这个产量了以后,按照超额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合作社自身的利益,又可以保障职业经理人有一定稳定的收入。”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潘斌说道。
多重监督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在成都崇州,28岁的大学生“村官”魏涛接手这片土地之前,这700亩田地就全部流转给了一家房地产企业。这家企业接手后,将原来种水稻种油菜的大田大地改种上了经济作物。然而,到了第二年,企业没有赚到钱,村民的租金也打了水漂。
工商企业退出后,农民重新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农业合作社,选举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按照经营权和产权分开的原则,农民作为业主和股东,自主招聘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