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馆藏品有1300余件,共分为四大类。”收藏馆主人赵文清介绍说,四大藏品一是古蜀农耕时期以来,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农具、生活用品;二是蚕丛王国瞿上至秦汉年代唐、宋、元、明、清、民国历朝历代生产的陶器、瓷器;三是古蜀以来尤其是清代时期的家居、生产生活用品;四是巴蜀文化的民俗民风文化类物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拥有3800年历史的羌文化代表藏品,乳俑、夫妻俑、陶恋俑,清代的水碾、大花床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站在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二区门口,赵文清抑扬顿挫地念起这首古诗,来诠释自己这些藏品的意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农耕、民俗等文化的逐渐消失,几千年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智慧结晶在人们思想中走向淡化。” 为此,赵文清显得忧心忡忡。他透露,目前,他正在申报筹建全市首个私人古蜀农耕博物馆,相关资料已经由县级相关部门报送到市文化旅游局。
让古蜀文化成果得到传承
20年来几乎走遍全省收集
为什么要费尽力气收集这些“并不值钱”的农耕器具呢?赵文清有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