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赵文清不这样看,在他看来,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化遗产,更应该抓紧挽救,加以保护,“我们是巴蜀大地的子孙,让古蜀数千年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其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这样,赵文清在家人和朋友的极力反对中,坚持了自己收集古蜀农耕文化遗产的选择。
20年来,他走遍川内的山山水水、古镇、山村、拜访古稀老人,去名胜之处,古镇民间和古玩市场寻找失落的农耕文化遗物,然后进行逐一整理,加以收藏,目前馆藏品拥有1300余件,占地2100平方米。
保留亘古不变的农耕记忆
将农耕文明发扬光大
“搞收藏很难,收藏这些‘不值钱’的农耕器具更难,但是收藏它们很有意义。”赵文清说,这里的藏品很多都是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的,这些正在消失的农具,会无声地诉说它存在的意义。
每收集到一件“宝贝”,他都会请人专程给“宝贝”拍照,仔细地翻阅相关的参考书籍,了解它的生产年代、用途等,并详细地一一作注解。这花去他很大的精力,但他觉得“一切都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