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村自然形成于清代,就村落的选址来说,它与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遥相呼应,依傍于主山,被左右群山环抱。北大俞孔坚教授曾称这种“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正是中国人思想里最理想的居住模式,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平坝上,分散的5个林盘组成了新民村,林盘间是阡陌纵横的田园。“其中傅家扁、杜家扁、牟家扁人数比较多,都是四五百人聚居的大林盘,宋家扁和杜家沟相对较少。”新民村村主任王燕告诉记者,她自己就是杜家扁的人,每个林盘都是以当地聚居的大姓来命名,而村民也大都是同宗同姓的亲戚。所以,当地也流传着“一家有事十家帮”、“红白喜事,九里不烧锅”的习俗。
在传统中国村落,核心往往是宗族祠堂,它是连接家族血脉、传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民村的几个宗族大姓过去也都有祠堂。虽然现在祠堂不复存在,但传统村落的宗亲血缘依然以地理名称、乡风民俗等为载体默默传承。
由于生态环境良好,村内名木古树众多,百年以上的桢楠有25棵、百年以上的柏树有10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