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肌理百年未变
将申报国家级传统村
站在傅子澎家的两层小楼楼顶望出去,一个四合院连着一个四合院,青瓦房盖绵延成片。“几十年过去,虽然有的院子拆掉,但大部分青瓦老房盖都被保留,新房也几乎都是原址重建,所以村落的脉络肌理并未改变。”傅子澎看着楼下层层叠叠的房屋回忆道。
脉络肌理最具体的呈现当属村落里纵横交错的小巷子,这是新民村除了古树、古院的另一处特色景观。走进1米多宽的巷子,两旁是间隔或绵延的石砌老院墙,有的呈现出原本的红褐色、灰白色,有的爬满了青苔。围墙内,几丛绿竹、几棵古树生机盎然,有的树枝还调皮地伸到了围墙外。行走其中,颇有几分戴望舒《雨巷》的诗意,也有几分小巷深深的乡野情趣。
“村里民居的后墙或围墙多采用石砌结构,你看这些石头大都不规整,全部是从斜江河中直接取用的。”王波说,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了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像广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小洲村就是因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这是地方特色的明显标记,非常具有保留价值。
好消息传来。“我们正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并同步对新民村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进行详尽梳理。接下来,还将编制村落保护发展的总体规划。”王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