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投资理财公司对接资金供需双方,同时引入担保机构,一旦资金出现问题,担保机构事先代偿,这种看上去“万事无忧”的投资理财方式在经历了短暂风光之后,在资金链断裂、实际控制人跑路、民间融资爆发系统性风险等重重危机下,所谓的“担保防火墙”已彻底失效,不少受害群众甚至“血本无归”。
“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成正比的。民间融资居高不下的资金成本,意味着项目高风险,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凭担保公司一己之力,很难悉数代偿。”成都市信用与担保业协会会长龚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一语中的,他建议投资者应吸取教训,千万不要相信担保公司担保的项目就一定有保障。
高定价“筛选器”筛选出高风险
在拨开当前民间融资错综复杂的迷雾之前,龚民先抛出了两个概念:银行对企业贷款,通常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资金使用方的主体信用评级,二个是对担保公司的信用评级,也就是债项评级。什么叫主体信用评级呢?就是这个企业的违约概率。主体信用评级高的,企业的违约概率就小。债项评级是什么呢?就是违约以后的损失。比如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主体信用评级不高,但即便违约,只要有足值的资产用以抵债或担保公司代偿,债项评级仍能通过,这实际上就是把风险转移给了担保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