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成都市河渠污染治理捷报频传——城乡183条河渠截断下河“污”源,有望在今年褪去“黑臭”外衣;经过对213条河渠的综合治理,“两江”水质明显好转,据2014年11月环保监测数据,58个断面水质,Ⅰ-Ⅲ类水质断面29个、同比上升11.1%,劣Ⅴ类水质断面15个、同比下降20.4%,岷江内江双流黄龙溪、岷江外江新津岳店子、沱江金堂五凤三个国控断面水质除总磷外,其余指标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
为全面改善成都市水环境,成都市委、市政府从2013年启动了黑臭河渠综合治理。2014年,又将河渠污染治理纳入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强力推动。
治水,是个系统性工程,既需要铁腕手段,也需要对症下药。作为河渠污染治理牵头部门的市水务局,在刚刚过去的“深改”元年,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以一系列治水“新”招,促全市水域环境改善,为建设宜人成都奠定良好的水生态基石。
治理思路创新
创新性地提出由局部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由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逐步实现河渠治理由中心城区到郊区(市)县、城市到农村的全域覆盖。将河渠看作一个系统,河渠、下河排水口、管道、排水户都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而有机联系起来,从“源头到过程”彻底消除污染。转变原有单一工程措施,采用“截污、清淤、配水、景观提升、日常管护”等综合措施,全面推进河渠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