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三十五年开始建桥,由最初的石步桥到木板桥,再到正式的楼桥,历经400多年。清末有黄姓人家在桥场旁修水碾一座,当地俗称黄家碾。这碾子开业后,生意日渐兴隆,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歇脚、夜宿的逐渐增多。为方便通行和集市交易,民国十五年(1926年),当地民众首推黄姓首事募捐在桥旧址上重建崇江桥,历时一年建成。新建成的崇江桥为楼桥款式,长11.85米,宽7.5米,高5.5米,跨度5.6米,桥身为全木廊桥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桥基用石墩垒砌,桥头为重檐庑殿牌楼。中间为重檐悬山顶式,用灰筒小青瓦覆盖,并塑有乌兽,屋盖的分脊上雕塑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传统戏剧,其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外观为飞檐翘角,牌楼楣柱上雕有垂花,桥楼正中悬挂黑底牌匾,上书“崇江桥”三个金色大字,桥面为木板,桥下深潭,清澈流水;四周竹木掩映,清幽宁静。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古桥被毁。2009年,永盛镇与温江区文管所一起,按原貌对古桥进行了重修,并在旁边立起了“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如今,赶集的人们又可以坐在桥上休憩,遮蔽风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