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成都发展站在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全新起点。新常态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便群众办事,逐步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新常态下服务新发展”系列报道,重点突出我市高新区、经开区、天府新区以及其他区(市)县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工作亮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5月28日,成都发出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工商登记从此迈向“互联网+”时代。而随着今年9月我市企业登记注册开启全程网上审批试运行后,企业就可以在网上提交资料进行审批,不迈一步,不见一面,所有注册登记就都能搞定!
工商登记的便利化,仅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缩影”。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间、层级间职责关系;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切实改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情况;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在成都,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同时,简政放权,是权利外放,更是强化管理。我市在“精简放活”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