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曾平解读唐诗中蕴含的成都艺术
2015-06-14 23:07:30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锦城的音乐  诗圣杜甫禁不住心醉神迷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据曾平介绍,诗圣杜甫所作的这首《赠花卿》,正是对唐代成都音乐盛况的生动描写。《赠花卿》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寓居成都的杜甫闲来无事常四处游览。有一天,当他来到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府上时,听到悠扬的乐曲从花敬定家的宴席上“飞”出,不禁心醉神迷,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

曾平介绍说,唐时的成都,每逢佳节盛会常有百舟千帆游于锦江之上,丝竹竞奏,管弦喧天,遥传百里。而从尘封千年的前蜀永陵棺床石刻“二十四伎乐”,也可看出唐代蜀地宫廷音乐的繁盛。

成都的戏剧  尽展蜀中说唱艺术的风韵

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濆。

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

说尽绮罗当日恨,昭君传意向文君。

曾平解读说:“该诗是唐代吉师老的《看蜀女转昭君变》,反映民间艺人说唱变文。唐代成都各种戏曲艺术争奇斗妍。诗中的‘昭君变’属于唐代盛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即变文。‘昭君变’讲述了昭君出塞的民间故事,广受市井民众的欢迎。”这首诗描写了讲唱“昭君变”的成都女子美丽的容颜和惊人的艺术才华。曾平介绍说,“昭君传意向文君”,诗人竟然将这位说唱变文的女子比拟为才华横溢、仪态万方的卓文君,可见女子说唱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魅力。从吉师老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成都说唱艺术的发达,不仅成为成都人日常娱乐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也为这座锦绣般的城市更添几分动人的诗意和妩媚。

本文共2页 12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梓均 王嘉
点击阅读更多【唐诗】新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曾平解读唐诗中蕴含的成都艺术
[下篇文章] 今日杜甫草堂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等带你“品杜诗 学写诗”
[上篇文章] 首届全国城市围棋联赛在广西南宁揭幕 成都队憾失开门红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