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已是大半个世纪。1999年,99岁的王能益早已在成都定居。他常常回忆起在羌寨的往事,就对儿子说,明年开春,想要回去看一看。可惜未等开春,老人就因病过世了。
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儿子王善平还是来到了当年父亲养伤的桃坪羌寨。他找到了余家,而此时,当年照顾过王能益的余家小儿子余继舜已是满头白发,余家二儿媳杨步青也已是个佝偻着腰的老人。他们从没忘记过王能益,杨步青甚至记得他跛脚走路的样子,不停念叨,“他(王能益)离开的时候,腿伤还没好呢。”
余家人还保留着王能益当年打水时用过的藏式木桶,他们把它交给了王善平。木桶被王善平保管了15年后,今年年初,他将木桶捐给了四川博物院。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但王善平希望木桶所代表的红军精神永远不被忘却,让这份军民情谊去感动更多的人。
(感谢四川博物院提供遗物线索及藏式木桶的资料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