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解决城乡社区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问题,成都市组织部、市民政局日前出台《关于减轻城乡社区负担的十条措施》。
“减负十条”包括科学调整村(社区)规模、深化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建立村(社区)事项准入制度、规范村(社区)活动用房及挂牌、提升村(社区)信息化水平、清理和精简村(社区)创建达标评比考核以及会议和台账、严格规范村(社区)印章使用管理、完善评价制度、增强城乡社区服务能力以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
537条服务事项大幅缩减
在“减负十条”中,建立村(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是最大亮点。
相关部门耗时将近1年,对全市在村(社区)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和清理。在前期调研中,共梳理村(社区)服务事项有537条。经过反复梳理和界定,最后形成市级层面四项清单,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项清单、可购买服务事项清单、村(社区)工作负面事项清单。
实行准入制度后,村(社区)依法协助政府主要事项56条;城镇社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12条;村和涉农社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13条,依法开展自治工作和协助政府事项为69条。减负十条全面落实后,新增村(社区)协助事项须由市级相关部门向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法律依据依法调整备案,严格实行事项准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