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在精密仪器的帮助下,副研究馆员许卫红正和其他两位修复师专心测量仿古纸的白度、拉力、厚度和酸碱度……整个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安静极了,隐隐间,仿佛能听到指尖滑过已经存放了几百年的古书的声音。
烂成碎片的古籍、粘在一块儿成了“纸砖”的出土文献,用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瓶糨糊,加一双巧手,就能一步步露出真面目。“修补每一页古书,都是对古人的一次承诺。文化遗产传承不易,我辈自当努力。”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许卫红老师说。许老师现为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副研究馆员。她所在的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的损坏程度一般在三、四级。“要建修复档案,再进行拆线修复,调好淀粉糨糊,找到和古籍相似颜色和纸质的纸,根据纤维走向进行修复……”补一个纸洞,要先在洞的四周涂上调制好的糨糊,用补纸覆在上面,再镊除多余的部分,洞和补纸接缝处只能留1-2毫米。8年里日复一日做这项工作的许卫红抢救、修复的古籍特藏文献1800余册。保守估计,川大图书馆现有至少20万册的古籍特藏文献需要修复,许卫红介绍说:“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我们不知终点在何处。然而一旦进入跑道,唯有一直向前。身在其中,不觉寂寞,但是需要一种专注,一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