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一个人满世界飞行,也可能一无所见。一个人即使身处陋室,也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博尔赫斯双目失明,但阅读让他无所不知。卡尔维诺借助让人惊叹的想象力,像魔术师一般让“看不见的城市”一一呈现。一个行者,不管是为了揽胜猎奇,还是为了消遣放松,去往一个风景名胜;不管是为了打捞过去的回忆,还是为了获得更多路上的体悟,让人生饱满酣畅;都要为每一次“旅行”准备一些必要的装备,除了藤杖、帐篷、防雨衣、登山靴之类,还要有思想意识上的准备。否则的话,身体上路了,灵魂却下落不明,眼睛看到了,心灵却一片空白,这是多么遗憾。要“身体和心灵结伴上路”,这样的旅行才圆满。
我个人很少旅行,从一个地方过渡到另一个地方,也并不觉得是“旅行”,而是“他往”而已,不光是受制于经济能力、时间,更主要是自己毫无旅行的准备和意识。就像著名小说家曹寇说的,“旅行是一种能力。不仅涉及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经济能力、体能,还包括性格能力”。就像哲学教授陈嘉映说的,虽然“无缘那种伟大的旅行”,然而只要对“自然之美比较敏感”,“看着风光,我就觉得自己风光”。
无论是曹寇,还是陈嘉映,说的都是一种投射效应,自我投射于风景,风景投射于自我。这是一种相融,也是一种相得,让我想起两句诗,一个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一个是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中国古人的旅游观景的心态,物我两忘两相宜的境界,或许有些太理想化太文人气,但今天的中国,碌碌众生欠缺的可能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一种心境,悠然自得,不被太多身外事物所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