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钹之外,不大的库房中还有序地摆放着鼓、锣、铰、镲、铛等,大小不一,且同一品种均有相当的数量。老周介绍说,仓山大乐主要以响器为主,排演时至少一二十人不可,多则阵容可扩大到成百上千。仅仅是单钹“咣”的一声,已是洪亮之至,想那几十上百人一起排演的阵势又该是何等的恢弘壮观?
大乐的库房就设在仓山现存完好的一座被称为帝主庙的清代古庙中。说是古庙,其实更应该称其为移民会馆。因为今天的仓山人大多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后裔。当年他们的先祖从遥远的异地迁徙而来时,为增强移民各家族的凝聚力,便共同集资修建了这么一处议事、祭祀、娱乐的场所。只是它与其他移民会馆不同的是,除阔大高朗的戏台外,戏台两侧飞檐斗拱的屋檐下,据说曾经还供奉有被当地百姓视为佑护神的各路神仙和菩萨。
不过今天的帝主庙早成了最能反映当地人文化生活特质的茶铺。空闲时候,街坊邻居踱步而来,喝茶聊天,悠然自得。隔三岔五,川剧玩友、大乐爱好者也往往相聚于此,其时,阵阵锣鼓之声就为古庙最温润而慵懒的下午时光,铺上了一段令人兴奋的华彩。
盾牌相击 刀枪相撞
坐在古庙旷坝的竹椅上,就着一杯清茶,老周为我热情地介绍着这一切。听说我从异乡而来,为的是了解仓山大乐的事,周围邻座的茶客都纷纷探过头来,接过话语。事关神秘的仓山大乐,似乎每一个当地人都可以讲出一段精彩的故事来:
相传仓山大乐诞生于周代。一次,周文王在皂角城打了胜仗,将士们欢天喜地,以盾牌相击,刀枪相撞,奏乐狂舞,表达喜悦。盾牌刀枪撞击之声也深深感染了文王,于是下令铸青铜大钹以代盾牌,周大乐由此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