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纠错”“去猫黑”应是“黢猫黑”?
闷墩、去猫黑、走拢喽倒拐……4月6日,位于成都市红星路二段布后街口旁的成都地铁3号线通风口露出真容。在四面磨砂玻璃墙上,一句句既经典又搞笑的本土方言,点缀其中。
经本报报道后,这堵文艺搞笑的玻璃墙,成为成都市民和网友讨论的热点。有市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延伸,既有助于外地人了解和认识成都,还能在路过时学上一两句成都话,简直巴适得板。
不过,点赞之余,也有市民吐露了另一种声音。不少人发现,这些方言的书写与自己认为的书写并不一致,感觉是错别字。在@不二看来,“去猫黑”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黢猫黑”,“赖格宝”要写成“赖疙宝”才对,“我也不晓得对不对,按常理应是‘黢黑’而不是‘去黑’”。
是不是整错了哦?部分网友也打趣道,虽然这种设计很洋气,但如果这些字是错别字,非但不利于文化传承,还会让中小学生产生误解。
专家释疑发音不同 自然有不同写法
眼尖网友挑刺,那究竟是不是幕墙上出现了错别字呢?
对此,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笑说,方言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变迁,而且在同一时间段,大成都范围内各个区域的方言读音差异也很大,因此成都方言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写法。尤其是说到文字,成都19个区县上世纪都曾出过县志,里头收录的方言、歇后语,同一个词语的写法都不尽相同。
他举例说,比如说“吃”,达州人、渠县人一般说“吃”;开江人就说“七”,“七个包子七碗面”。如果你是老板,请千万不要端七个包子七碗面,否则,你会亏血本的;达县人说“切”,切饭了,切饭了,声音悠长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