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时,刘治芳虽已皮肤褶皱,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她还是喜欢抱着重孙唱歌,也开始提起当年的抗战故事,女婿则用卡带将她的回顾的声音记录了下来。
1937年秋,18岁的刘治芳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向来知书达理的她却在一天夜里作出了“叛逆”的举动:同班里的同学,冲破学校的封锁,投身抗战前线。
抗战/
入战干团,赴滇作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响,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没多久,山东等地相继沦陷,战火逐渐蔓延到河南。
18岁的刘治芳同女师的同学们商议:“我们虽是女儿身,但抗战人人有责。”随后,冲破学校封锁,从河南抵达武汉,寻机参加抗战。
在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1938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成立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培养抗战优秀人才。刘治芳加入了战干团一团直属女子大队。
战干团的生活很是艰苦。据刘治芳回忆:一个班10多个人,睡一张铺在地上的大通铺,每天几乎就一盆水煮菜。6个月的训练里,进行军事操练、野外演习、实弹射击同时,还得学“政治学概论”、“新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