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见证抗战胜利后,两人也迎来第一个孩子。不久,赵步云转业来到都江堰空军幼年学校总队,后来定居成都。曾教导过的学生,后来遍布全球各地。2000年,这批学生回成都看望他们,并站成几排向他们敬下军礼。
2006年5月左右,丈夫赵步云辞世,埋葬在温江一处陵园。
遗嘱/
不设灵堂,不扰亲友
几年前,刘治芳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便开始大不如前。
2016年5月17日,在成都青羊区清江西路一小区里,华西都市报记者有幸专访了老人。
“报纸出来前,母亲生病住院。”老人的女儿赵瑛说,当时老人意识还清醒,但眼睛看不清,她便拿起报纸读给母亲听,“母亲笑得很温柔,说她想起了以前,很谢谢华西都市报。”
几天后,老人身体依旧不见好转,而且意识出现模糊。6月7日凌晨1点过,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无力回天。8位儿女,以及孙字辈都赶到医院,与老人作了最后的告别。
“父母生前便嘱托过我们,他们百年后有三不原则。”赵瑛说,一是不设灵堂,儿女们因此只在她的房间,摆放好遗照作了简单送别式;二是,不扰亲友,刘治芳生前曾说走了就是走了,不要打扰亲戚朋友,以免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三是,夫妻合葬,目前她的骨灰暂寄陵园。待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同丈夫的骨灰放在一起。
遗憾/
老兵不死,只见凋零
“抗战胜利已70多年,当年的见证者们已寥寥无几。”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秘书长张光秀说,目前川内的健在抗战老兵已不到700人,而成都仅有100多人。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川人抗战历史,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能讲明白的。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还是健在的老兵们。
她说,刘治芳老兵一生经历传奇,为国家为民族效力,她的离去是中国抗战史的损失,“随着时间流逝,老兵凋零的速度在加快,希望更多的青年了解抗战史,传承抗战精神,关爱健在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