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字库塔起源于明代,广东省南雄市平林字库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孔子后裔伯道所建,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字库塔,四川蓬安县骑龙字库塔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意思的是,王曾的故事明代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加工,“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加入了“然后焚化”的内容,说明明代始有焚烧字纸之举,字库塔也就应运而生了。
有清一代,敬惜字纸的信仰发展到巅峰,连朝廷都屡屡过问,康熙皇帝曾训示:字乃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纸,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尔等切记。雍正皇帝更是警告臣下: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
让康熙、雍正忧心忡忡的,是清代士子对字纸、书籍的漠视。清代“八股文”盛行,天下士子的人生理想被局限在“四书”“五经”中,士子们对非科举用书不加珍惜,只要与功名无关,往往就随意丢弃。清人朱彝尊就目睹了这样的闹剧:读书人对科举无关的书籍不加珍惜,不是盖油罐,就是糊窗户,这种情况以京师尤甚,学子进京赶考后丢弃的书籍居然充塞茅厕,实在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