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次经过新华公园,都会听到类似鞭炮一般的“啪啪”声,常逛的人肯定知道,这是老年人在“铲牛牛”的声音。所以,成都很多公园都整治过这种老年锻炼方式。今年4月,新华公园更是出台一项最严格的规定,“禁止打陀螺,违者赔偿地砖损失费10000元人民币/次”。
实施了3个多月,如此严厉的规定,有效果吗?为什么要在公园禁止“铲牛牛”呢?日前,记者前往新华公园和沙河公园进行了走访。
新华公园管理处贴出的告示
老人
“铲牛牛”噪音大
一早一晚有点“烦”
“‘铲牛牛’那个声音太大了,隔起多远都听得见,我住在这儿都多年了,每天‘嗡嗡嗡’的我耳朵都疼的不得了。”家住新华公园对面小区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现在开始禁止了,这下好了,一早一晚也就清净了。”
曾有记者用分贝仪测试过,一个重达5公斤的铝合金陀螺发出的声音最高可以达到83分贝,而就算是在嘈杂的工地施工现场,声音分贝也只有58分贝。按普通人的听觉,70-90分贝的噪音就足以干扰谈话,使人心烦意乱。有研究显示,噪音每提高10分贝(dB)音量,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便相应增大。
新华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陀螺产生的噪音一早一晚就是持续两三个小时,并且“铲牛牛”发出的噪音声响大、传播远。特别是对于睡眠时间短的老年人来说,噪音会让他们睡眠质量变差,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