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冯梦龙在《喻世明言》第十卷中叹道,“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道出了一个从古到今都存在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一种重亲情、重联结的形式,但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私和界限上却颇为模糊。重亲情和联结,使得中国形成了牢固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基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轻隐私和界限,却使得中国家庭难以形成独立与个性,特别是父母的“越俎代庖”,进一步使得亲子关系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理的节点。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父母会心疼,赶快扶起来。孩子上学了,父母不放心,早送晚接,甚至书包都帮着拿。孩子长大了,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在哪工作,在哪买房,和谁谈恋爱,和谁结婚等,都由父母来操心。在信息不够发达的以往,这种沿自农耕时代的家庭关系模式还能够存在和延续。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家庭文化形式就与注重隐私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起来,身处冲突焦点的人们,常因为家庭关系的种种错位而感到痛苦无奈。
如何打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姚鸿昌分享了他“三多三少”的家庭文化智慧:“多些宽容中的接纳,少些狭隘中的拒绝。多些赏识中的发现,少些审视中的挑剔。多些关爱中的付出,少些敌对中的索取。”如果真的能将这些智慧做得融会贯通,那受益的不仅是亲子、父母和夫妻间的关系,对朋友、同事间的相处也是颇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