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剖析温江区万春镇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尝试 种水稻不再是“种稻草”
2016-09-27 13:58:07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政务信息 

引言: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近年来成都市涌现出许多探索和尝试: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供给侧改革之区(市)县亮点 ”栏目,对相关区(市)县新的探索和尝试进行报道,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今年万春镇水稻收割已近尾声 

对于温江区万春镇的农民来说,种水稻曾是一件鸡肋的事,“过去我们种水稻,纯粹是为了种大蒜需要覆盖稻草。单单种水稻的话,根本赚不了钱。”在万春镇采访时,遇到的农民都这样说。然而近年来,这一状况在发生改观,由于在水稻的播种、生长、收割、加工等多个环节做文章,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提供除稻谷之外的若干“新产品”,水稻正在从鸡肋变成“摇钱树”。

稻谷变成商品米

价格翻上好几番

9月10日,记者来到温江区万春镇时,今年的水稻收割已近尾声,随处可见收割后留下的草垛,在田间整齐地排列着。在鱼凫村,记者找到了仅剩的一片仍在收割的稻田,业主陈健康正指挥着两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稻田上空,无数觅食的麻雀上下飞舞。

当天正值周六,水稻收割的场面吸引了若干来自城市的游客。当看到收割机可直接通过传输杆,将稻谷输送至路边停着的来收购的货车上,他们一边举起手机拍照,一边直呼“高大上!”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即使农业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但直接将稻谷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厂商,农民的所得仍十分有限。陈健康2014年从外地返乡,流转了76亩耕地进行规模种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亩产稻谷1500斤计,收购商按0.9元/斤收购,一亩田的稻谷也就只能卖1300多元。除去之前投入的地租、种子、农资、收割等费用,一亩田能落下四五百元就不错了。

本文共4页 1234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陈静 张志强 李娟 李颖
点击阅读更多【供给侧】新闻
剖析温江区万春镇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尝试 种水稻不再是“种稻草”
剖析温江区万春镇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尝试 种水稻不再是“种稻草”
[下篇文章] 第十六届全国“村长”论坛中国乡村投资发展大会在宝山文化中心举行
[上篇文章] 首届中国老年养生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 金牛老体协组合太极获金奖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