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二山货市场每天卖两万斤牛尾笋
秋长漫漫,寒露入晨。早晨8点一过,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五组,68岁的罗建忠把一个写有名字的塑料牌牌装进裤兜里,背起新鲜出土的牛尾笋,叫上刚装好野板栗和佛手瓜的老伴儿同路下山。他们要去山脚下免费的山货市场,把这堆山货变成钱。
这几天来文井江的旅客不多,生意没夏日好,直到下午两点过,他家的山货都没卖完。
“你买点板栗嘛,我也好早点回家。”罗建忠把记者当成了游客,推销他的山货。
这个山货市场自开建以来,就很热闹。村委会为了防止村民们卖假土鸡蛋和不安全食品给游客,还给村民们制印有名字的证件,让游客买得放心。这里的牛尾笋名气大,引来成都商人开来汽车拉货。生意最火爆的日子,一天就可出货两万多斤。
罗建忠说,他家有十亩笋子地,产笋的地有五亩。平时,就他和老伴在家务农,每年仅卖笋子就可以创收近万元。
“修李家岩水库的说法在村民中传了好几年了,今天终于正式动工了。”罗建忠说,蓄水后,他卖了十多年的山货市场也将被库区的水吞没。不过,这将给他带来一个直接的好处——新的山货市场修在半山腰处,就在他家门口。
“以后,我们老俩口儿卖牛尾笋,不用再走这么远的路了!”说话间,他的嘴角上扬,眉角的皱纹也在脸上荡漾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