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四川美术界培养大批人才
张采芹,原名张学荣,1901年出生于重庆江津,自幼喜好丹青,因家境贫寒,常常在裱糊铺前观看学习书画。16岁时,他考入江津聚奎中学,因为成绩优异,与同校的吴芳吉、邓少琴合称“聚奎诗书画三杰”。
1922年,张采芹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他学有所成回到成都,在大、中学校任教50余年。自此,张采芹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此外,采芹先生还十分重视培养业余美术爱好者,著有《中国画论》《国画浅说》。在张采芹的影响下,四川涌现出一大批艺术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美术的发展。
除了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头衔,张采芹还是个爱国艺术活动家。1933年,他以“增进文化、保存国粹、研究艺术”为活动宗旨,联合蜀中文化、书画界知名人士40余人,组建了当时最大的文化社团“蓉社”。1941年,张采芹发起成立四川美术协会,积极筹办画展以帮助外来艺术家,是抗战时期四川美术事业繁荣的幕后功臣。张大千先后在成都举办了6次大规模个人书画展览,张采芹功不可没,其中《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和出版的《特刊》《白描画集》等震动全国,大大促进了敦煌艺术的研究。
1984年,一代国画大师张采芹先生仙逝,他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成都人民公园内至今保留着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的纪念碑,祠堂街上还保留着他的画室,上面留有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画家艺术创作的痕迹,铭刻着张采芹先生和爱国画家们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