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市民被“胶水牛排”刷屏。消息称,澳洲肉类市场流入大量的“重组牛排”、“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的。
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食药监局了解到,“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肉的重组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在标准规定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超市里的牛排专柜
但是,相对“五至八分熟”就可以食用的原切牛排,重组牛排由于经预先腌制,或由碎肉及小块肉重组而成,内部易滋生细菌,可能导致产品细菌总数偏高,在食用前应烹饪至全熟。
释疑:“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和香肠鱼丸肉饼类似
日前,针对“胶水牛排”的争议,成都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称,“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并不违法。牛排按加工方式不同,可分为“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指未经任何预处理、直接切割包装的整块牛外脊、牛里脊,属于生鲜肉。而“重组牛排”也称“拼接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除牛排之外,目前市面上还有相当数量的肉制品,如香肠、鱼丸、汉堡中的肉饼等,均使用了重组成型这一技术。
成都商报记者走访成都家乐福、沃尔玛等商场发现,商场内大多预包装牛排属于重组肉。其中,记者在家乐福府青路店查看的10种牛排(肥牛)全部是组合肉。不过,生产方均在配料表标明添加了卡拉胶、果胶等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