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讲述敦煌数字化保护
2017-03-01 12:43:04  |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吸引着来自全国观众的关注。保护敦煌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不凡的艺术宫殿——敦煌莫高窟经千年风雨正在消失,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将它留下来?怎样在不伤害壁画的同时记录下所有细节?昨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做客成博,为观众带来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的讲座,为观众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好莱坞加工 敦煌记录资料

昨日的讲座座无虚席。讲座一开场,吴健便为观众介绍了“数字敦煌”项目的研究、实施和技术成果。其中,他们对敦煌塑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及三维打印的技术创新,在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属首创之举。“我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差不多36年。这36年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摄影的手段对敦煌石窟的文物进行拍摄,过去大量的出版物就是我们在20多年前、30年前拍摄的。”吴健透露,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敦煌的数字化工作,应该说在全国文物行业里面,敦煌研究院起步比较早。

吴健介绍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就用传统的照相方法来记录敦煌壁画和塑像。1998年敦煌研究院跟美国西北大学进行了合作,通过架设轨道,平行移动,逐行拍摄,覆盖式地把敦煌壁画进行记录,进行采集。最后摄影素材还通过好莱坞这个电影工厂进行了加工。

转化成数字化

不是为了锁柜里

敦煌数字化保护团队一年基本上要完成20个洞窟的采集工作,10万张图像的处理工作。“通过原始数据,我们形成了数字的资源,把这个数字资源又转化成数字化成果,我们不是说采集完、处理完以后往柜子里面一锁,还要利用,这就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而且还要把这个成果,进一步研究成文化衍生品,这几年我们就在做这个事情。”吴健告诉观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已经做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119个洞窟,可以说主要的洞窟已经有数据了。整窟的图像拼接处理57个,洞窟空间结构是113个,雕塑三维重建17身,大遗址三维重建2处。石窟虚拟漫游节目101个,对外技术支撑7处。

本文共2页 12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王嘉
点击阅读更多【文物保护】新闻
扬州“网红”古街开展“寻迹”活动 让更多民众参与古城保护
扬州“网红”古街开展“寻迹”活动 让更多民众参与古城保护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讲述敦煌数字化保护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讲述敦煌数字化保护
成都6文物单位入保护规划 都江堰芒城遗址将原址保护与展示
[下篇文章] 成都-重庆将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上篇文章] 2017年成都环城生态区保护建设联合监督检查工作会议召开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