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一次到飞机场看真飞机被俘的新闻,很快传遍了校园。傍晚时分,我们的科主任李荫堂,亲自去机场把几个同学“保”回学校,谁能知道,两三年后,这些同学都成了中国航空工业歼击机的制造者呢?
簇桥的记忆,不管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还是那么真切。那时,国家每月发两元津贴,要做很多事情,孝顺的同学还积攒起来往家里寄,我们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常常在星期天,步行20里跑到市里去耍,红星路布后街2号,那里挂着一块“四川省作家协会”的牌子,神圣的殿堂,想必巴金、艾芜、沙汀、李劼人等名作家都住在这里面吧?只是向往,不敢进去看他们,总是在门口周旋,仰望心驰神往的作家,后来,我们进入航空战线,我和几个同学陆续加入了当地作家协会,成为工人作家,圆了一生的作家梦想。
每逢星期天,紧张学习之余,我们三五成群到市里去租自行车骑耍,很好玩,又洋盘,玩够了去吃“赖汤圆”“韩包子”“担担面”。后来1953年没有考取我校的同学被四川省银行学校收录,学校在成都市里面,于是各地同学相会成都,说不完的青春往事。如今我和同学们都已年老,聚会时依然常常谈起簇桥的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