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理?】
对污染源实施台账式管理
“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各责任区均委托第三方对确定的黑臭水体进行逐河逐口污染源排查,共查出719个下河排水口排污。”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责任区针对污染成因,按照“截污、清淤、输配水、深度生态治理”等技术要求,对每一段黑臭水体都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了详细的治理方案,通过市市政设计院组织的技术审查后,按照相关建设程序开展治理工作。
同时,对污染源实施台账式管理。按照“一河一策、一河一图”“一河一表、一河一档”要求,各责任区建立了黑臭水体治理台账,将辖区内河渠总数、长度、黑臭水体数量、排污口数量、污染源覆盖区域及针对性措施纳入台账内容,做到完成一个污染源治理,销号一个污染源,完成一段河渠治理,销号一段黑臭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城区河渠环境用水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为多渠道增加环境用水,成都市加快实施再生水利用方案,尽力补充河道环境用水。
此外,成都市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后日常管护工作的通知》和《成都市河渠水环境检查考核细则(试行)》,要求区县落实主体责任,保障管护资金,健全管理体制,充实管护队伍,防止新增排污、反弹排污,确保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