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 根据老人口味改进汤品
一道汤要熬成,需要8个小时,通过10个人之手。最初那一年,送汤小组有12个人,但是一年之后,因为太辛苦,有4个人退出了。
“一道汤看着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比较复杂。”周云仙说,最初一年,熬汤在一户居民家中完成,给20元一次的使用费。很快,这家居民有意见,改在小区居民活动室进行。
记者看到,居民活动室没有专用厨房。每次熬汤,把电磁炉往地下一摆,插上电,把铁锅炖上,根据小组成员商量好的汤品准备好食材,开始熬汤。
最近,两名小学生也加入了送汤小组,小组成员变为10人。而在此前,8名小组成员中,最小的57岁,最大的68岁。
炖汤送汤,进行了三年多,也改进了很多地方。周云仙说,刚开始大家都不了解老年人胃口、鸡鸭排骨肘子筒子骨轮流炖,几个月后,有老人不满,甚至怀疑他们作秀。“有老人说,都没炖耙,咋个吃?不是作秀是什么?”
从此,汤中基本不会出现筒子骨。因为有碎骨怕老人卡喉咙。熬汤小组后来慢慢摸着了门道:以往都认为老年人不爱油荤,事实上,小区大部分老年人偏爱有点油的汤。
“现在我们熬鸡汤,都会加一点猪肉,让汤偏油一点。”周云仙说,经过三年多的尝试,目前已经基本摸准老年人的口味,夏季的汤以消暑为主,冬季则滋补一点。
汤熬好,10个人分成5个小组,两人为一组,一家一户地送。一人负责端汤,一人负责记录反馈意见。1个小时内,汤可以全部送完,正好赶上居民晚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