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科研“蚕房”+吸聚人才资源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在毗邻电子科技大学的中电昆辰公司,CEO朱晓章正对着高精度电子屏,反复手动试验公司研发的定位芯片。朱晓章透露,一家大型手机生产商已将定位芯片用于生产线当中。每部手机在生产中都安装定位芯片,那么以往经常出现的产品泄密、产品遗失等情况就可以避免。这项可以在客户的任意厂区实现精准定位监控的技术,朱晓章团队已做到全球领先。
3年前在电子科技大学留校任教时的朱晓章,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拿到了“鹰眼”室内定位技术的知识产权,如果不是遇到成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这项技术还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今“鹰眼”室内定位的精准度、速度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成都市场发展势如破竹,公司估值已达4亿。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完成人可申请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根据实际情况,可享有成果50%—90%的所有权。值得一提的是,以技术转让或实施许可方式转化的,学校还将成果转化收益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及团队(在“一校一带”中实施转化,比例最高可达73%),20%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用于成果完成人及团队的后续科研活动。
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与双流区共建电子科大研究院和电子科大产业园。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人才、项目资源,打造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一体三翼、三资深度融合的创新架构,重点聚焦“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项目,开展项目研发、攻关及成果转化。目前,电子科大研究院及产业园一期已投运,电子科大产业园二期将于2018年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