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400-633-4033
崇州市对口支援“农业共营制”走进纯净高原
2017-10-10 21:29:18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政务信息 

垒上新一层蜂房,灌入浓稠的蜂蜜,搬来石块稳稳地压在蜂房上,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的养蜂职业经理人夏加顾不得休息,他还要带着蜂农们赶紧忙活,为蜂群越冬做准备。“只要科学规范饲养,明年收入肯定会翻番!”

夏加仔细地检查着蜂房,为蜂群越冬做准备

让夏加心潮澎湃的正是对口支援方崇州市整合当地产业基础,广泛借鉴崇州现代农业“共营制”经验,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农业合作社模式的成果。去年6月,夏加试水养蜂职业经理人,半年净利润收入3万多元,而纳足村村集体也新增收入9.6万元。曾经,高原上零散的养蜂业也由“副业”变“主业”,成为藏区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谁来养蜂?

从自给自足到产业经营

“第一次组织马尔康市及辖区各乡镇村蜂农培训学习,到场还不足百人。”回忆起去年6月初的情形,崇州市援藏干部胡佑群记忆犹新。经过梳理,胡佑群了解到,阿坝中蜂具有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特性,是中华蜜蜂最好的蜂种之一,但零星散乱的生产规模和不当的养蜂方式却严重限制了养蜂业的发展。“藏区群众养蜂都局限于自给自足,很难产业变现,让增收多一个途径。”

这样的情形胡佑群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末,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让崇州遭遇了“土地细碎、服务缺失”“无农愿耕、种粮断代”等挑战。历时7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三大主体共同经营,崇州探索出一条初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的“农业共营制”之路,而崇州过去的经验也成为马尔康目前产业发展的借鉴。

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多方力量。为解决谁来养蜂,结合阿坝中蜂产业现状,去年6月,崇州市投资25万元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3组建立了一个占地5亩,拥有120箱阿坝中蜂及配套设施的示范基地。“在崇州援藏队帮助下,我们成立养蜂合作社统一经营,聘请养蜂经验较为丰富的蜂农作为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养殖管理,同时,带动纳足村320多个村民共同参与。”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向记者介绍道。

借鉴“崇州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走进高原净地。马尔康市以村集体经济建设形式和阿坝蜜蜂产业链建设需求为契机,对照崇州市在纳足村建立的养蜂示范基地,新培育养蜂专合社11个,并扶持带动全市14个乡镇900余户蜂农发展养蜂业,养殖规模达12000余群。

本文共3页 123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李萌 于遵素 但唐文
点击阅读更多【援藏】新闻
30年来援藏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会召开:近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
“重庆名师送教入昌”活动在西藏昌都正式启动
什邡市七一中学111名藏族学生告别母校 返回青海玉树参加高考
什邡市七一中学111名藏族学生告别母校 返回青海玉树参加高考
四川泌尿外科医院援藏医疗队再出征
四川泌尿外科医院援藏医疗队再出征
雅安市向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捐6吨“暖心蔬菜”
雅安市向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捐6吨“暖心蔬菜”
投入1689万元 成都高新区助力甘孜州德格县群众健康脱贫
青羊援藏干部日记走红网络 用脚步丈量援藏扶贫路
崇州市对口支援“农业共营制”走进纯净高原
崇州市对口支援“农业共营制”走进纯净高原
[下篇文章] 1—9月成都市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83个总投资6286.12亿元
[上篇文章] 金堂油橄榄迎来大丰收 绿化山岭带动旅游发展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