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生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白江首现成都平原战国时期未成年人墓葬群
2018-12-27 23:12:10  |  新闻中心 都市生活蓉城百态 

昨日,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18年6月至12月,考古人员对青白江区民强村的一处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时期的墓地。本次共发掘战国时期墓葬38座,其中包括土坑墓22座、瓮棺葬16座,是成都平原上首次集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瓮棺葬。小型土坑墓和瓮棺葬的集中发现,表明本地区战国时期对于未成年死者实行在墓地中单独分区、集中埋葬的习俗。本次发掘丰富了成都地区战国时期墓葬的材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蜀地土著居民的埋葬习俗以及丧葬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战国时期平民墓地

离双元村春秋战国船棺墓葬群不到5公里

根据墓葬的分布聚集情况,考古人员将该墓葬群分为西区和东区。据介绍,西区墓葬共有9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度多在3米-4.5米,宽1米左右。方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葬具基本腐朽,从残留的痕迹来看,应有船棺和木板墓两种。出土器物中以圜底罐、圈足豆等陶器为主体,均为成都平原战国时期墓葬中常见器形。多数墓中还随葬铜器,一般1-3件。这批墓葬中仅少数成组分布,一般相对分散。人骨鉴定的结果显示墓主基本为成年人。

“民强村出土铜器比较少,主要是小型的武器和工具,器形有铜剑、铜矛、铜钺、铜削刀等。个别墓中还出土了铜印章、料珠、料管、纺轮等。”民强村战国墓地现场负责人李佩介绍,这个墓地离去年挖掘出土的双元村春秋战国船棺墓葬群只有不到5公里的距离,但比起双元村墓葬群“地下青铜宝库”的美誉,这个墓地的等级是很低的,应该是一处平民墓葬。

成规模发掘幼儿瓮棺墓

提供成都战国时期丧葬习俗材料

东区墓葬的考古发掘,令考古人员眼前一亮。李佩介绍说,东区墓葬共有29座。包括土坑墓13座、瓮棺葬16座。东区墓地面积不大,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土坑墓多成排分布,应该是墓地中的未成年人埋葬区。土坑墓中除一座规模较大,其余较为简单。小型墓葬均为长方形,长度多在1.5米以内,宽约0.5米。随葬品也较为简单,一般四五件小型陶器,有的甚至仅有一件,不见铜器。李佩介绍说,这些墓葬里的人骨基本保存很差,多数仅剩牙齿,人骨鉴定的结果显示墓主多为2-5岁的幼儿。瓮棺葬均为两件陶器对接横置于简单挖成的墓坑中,葬具一般为一件平底瓮和一件圜底釜对接。“成都平原的环境不利于人骨保存。我们从这批墓葬的人骨能明确他们的年龄是幼儿,且是单独埋葬。”

李佩告诉记者,瓮棺葬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现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出现了瓮棺葬。瓮棺类型主要有一件陶器加瓦、两件陶器拼接,甚至三件陶器的组合也是有的。成都平原的瓮棺葬主要发现在战国时期。从全国范围来看,瓮棺葬一直有流传,至今一些地区还有这样的丧葬习俗。本次发掘丰富了成都地区战国时期墓葬的材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蜀地土著居民的埋葬习俗以及丧葬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1页 1
来源 成都日报  |   作者 李雪艳
点击阅读更多【考古】新闻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发现夏代宫殿建筑群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马鞍山市挂牌成立
连云港市海州区发现一处面积约1475平方米唐代建筑基址
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
新津邓双宝资山出土罕见通体彩绘陶楼 文保专家用高科技拍出“尖嘴动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白江首现成都平原战国时期未成年人墓葬群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东汉家族墓群发现“摇钱树”
四川首次大规模发现半地穴式房址 再次印证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四川首次大规模发现半地穴式房址 再次印证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下篇文章] 成都公园城市“时间银行”亮相武侯:做公益存积分
[上篇文章] 星夜兼程 成都郫都区医生赶赴马尔康抢救4岁烧伤幼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联系 | 加盟合作 | 联系我们
欧咯®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
Copyright © 2006-2021 CDRX.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欧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