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中六:梳理巴蜀琴学发展史 可以追溯到伏羲
四川琴史:可以追溯到伏羲
四川古琴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伏羲,《礼记》《琴操》《孝经》《尔雅》等都有关于伏羲制琴的记载,伏羲是古巴国阆中人。两汉、三国时四川出了不少琴家,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等,琴学相当有造诣。巴蜀出土的大量琴俑,汉画像砖、摩崖造像、岩画上,有许多琴乐图。亲眼见过60多尊琴俑,得到过崖墓或石棺的琴乐舞拓片若干幅。云贵川是汉代琴俑最集中的地方,四川、重庆出土了近百尊东汉抚琴俑。我收藏的几尊汉琴俑,极为传神,有的弹琴手法和现代琴技一模一样,真是神奇。目前出土的汉代琴俑都是随葬品,琴在当时就和官员、士人有很深的关系,弹琴成为汉代巴蜀文人的某种身份标识。
唐代经济昌盛,大批文人游走巴蜀,咏诵巴蜀琴艺的诗歌层出不穷。流传到今天的琴器,最能直观说明当时巴蜀琴艺的高妙。《四川通志》记载:“琴最于蜀,制者数家,唯雷氏而已。”雷氏家族斫琴,延续十一代。我国今存唐琴不超过18床,其中雷琴就有七八床。
说到宋代琴艺,当然首推苏东坡了。苏氏父子记述琴艺的诗文很多,还有《杂书琴事》《乐城集》等琴艺专著,将宋代的琴意、琴境推到最高境界。明清时,琴艺活动的中心转向江浙。清朝大规模移民,使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
川派古琴一般认为是张孔山开宗立派,张孔山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江浙道人,他的师傅是浙江著名琴家冯彤云。《四川通志》记载,1851年张孔山游方到四川青城山中皇观,做了十年道士。光绪二年(1876年)他在四川编定《天闻阁琴谱》。大概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在江汉之间游历。此后不久有《天闻阁琴谱》新本问世,琴界称“《天闻阁琴谱》第二版”。
张孔山对《流水》“七十二滚拂”技法的再创造,对川派风格的形成及其他流派对川派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发现成都叶介福家族、华阳顾玉成家族、新都魏智儒家族和什邡刘应琨家族,与张孔山的交往最为密切,这四个家族的琴艺传承也都将张孔山视为宗师。川地的自然山水、人文习俗是张孔山琴艺升华的背景,他和川中琴人及其他入川琴人所传琴曲,成为川派形成的基石。张孔山是其中的突出者,故尊称其为川派宗师。
和张孔山同时入川的江浙琴家不少,曹稚云、钱绶詹、冯彤云先后来到巴蜀。江浙琴人和川渝地区琴人,常在青城山、新繁龙藏寺和新都桂湖琴馆聚会。
清咸丰、同治年间,曹稚云、钱绶詹、冯彤云、张孔山等从江浙来,钟情四川琴艺,和本地琴人交流融合,使四川琴艺得到很大推动。1850年左右《百瓶斋琴谱》问世,1876年《天闻阁琴谱》问世,以“七十二滚拂”《流水》为代表的一批琴曲广为传播。外来琴家和巴蜀琴家经过融合,逐渐形成以张孔山、唐彝铭、叶介福、魏莫愚等为代表的琴人群体。

- 上篇文章:宽容:两种漂泊,一样乡愁
- 下篇文章:张世红首次个展禅心墨韵 飞动与静息的生命美学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