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中六:梳理巴蜀琴学发展史 可以追溯到伏羲
雅集:群贤毕至传承川派古琴
民国以来,古琴在巴蜀地区的传承相当繁盛。成都有三个大家常去的雅集场所:裴铁侠家“双雷斋”;东郊龙琴舫先生为主的一帮琴友圈;喻绍唐、喻绍泽家。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三个活动中心为川派古琴的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前,全国琴社只有十几家,1995年后发展到40多家。2011年,仅成都附近就有24家琴馆、琴社,弹琴人数3000左右。我们成都的几次“国际古琴交流会”,对古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当年学琴用的第一张琴,是何明威先生斫的一张仲尼式,此琴音色清越松透,我常随身边,把它命名为“自爱”。开始学琴时认识了一些斫琴家,到各地考察时也遇到一些好琴,机缘到了我就请一张。中国当代斫琴名家的琴,应该说都有了。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张老琴是1987年收的,也不算很老,西安李明忠先生鉴定是康熙年间的。桐木做的,型制独特,既不是蕉叶式、落霞式,也不是连珠式,又仿佛有这几种琴式的影子。
古代不少琴人既能弹琴又能做研究,这种传统应该被继承下去。这几年关心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四川成立了“川派古琴研究学会”,古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必须要有人来做学术研究,否则古琴文化就会萎缩。
全国琴艺的概述性和琴史类的著作已经很多,学者们应该在其他方面更深入地研究。研究地域琴学的人还是太少,中国那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应该被特别关注。我那本《巴蜀琴艺考略》,算是为川派琴学研究开了一个头。现在手上有四本川派琴学的书正在做:《秋蝉鸣黄钟》是我读古琴的一些心得笔记和故事;《琴清英》是2011年非遗节琴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本是《川派古琴曲集》;第四本书《当代琴家书信集》,是很有史料价值的文献。
本版内容源自三联书店《蜀中琴人口述史》
[相关:巴蜀琴学]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成都日报] [编辑:成都热线
]

- 上篇文章:宽容:两种漂泊,一样乡愁
- 下篇文章:张世红首次个展禅心墨韵 飞动与静息的生命美学

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028-86612222
028-86612222
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
028-86969110 96111
028-86969110 96111
四川4台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热线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5587777 85555046
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原33频道):
028-88881890
028-88881890
成都电视台5频道成都全接触新闻热线:
028-84321999
028-843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