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新二环 同心环》解说词
【解说】
2011年12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 “五大兴市战略”,其中“交通先行”居首位。
成都不能叫“城堵”!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甩掉“城堵”的帽子,更为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成都必须打一场交通建设的大会战。
【同期声】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建处副处长 索奇峰:我们这个时候政府邀请了外地的几个知名的交通咨询单位,有北京,上海,还有美国这些专业的咨询公司。独立地对我们成都的交通现状进行调查。
【同期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道路桥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杨科炜:基本上当时的结论就两个,一个就是公共交通的替代率不是很足,第二个就是快速路网,在路网中间的比例不是很高。
【解说】
各路专家的意见高度一致:成都三环路内没有快速路,正是城市拥堵的症结所在。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而快速路,就好比是城市的大动脉。一条快速路至少相当于4条普通道路的通行能力。以上海为例,上海中心城区已经建成快速路297公里,形成了三环加“十字形”的快速路网。这些快速路仅占总道路面积的5% 左右,却承担着全市30%的交通流量,每天有250万辆次车辆使用快速路。
因此,专家建言:成都要改变交通现状,“尽快建成快速路网和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等交通骨架设施”至关重要。
【字幕】成都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解说】
这里是成都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人员一直在做一项研究,如果成都修建快速路网系统,到底该从哪里入手?最先动哪里能够实现最大价值,最能引发成都交通的大变局,找到缓堵保畅的最优逻辑。
【同期声】
成都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钟强文: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个功课,借助一个软件,来寻求一条在三环路范围之内最合理的一条线路,这条路是理论上最佳的一条线路,但实际上是没法建设的,它绝大部分的量都在二环路上,这个才确定了一个叫二环路。
【同期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道路桥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杨科炜:当时定义二环路是中心城区的保护环,三环路是一个转换环,所以当时挑选了这个二环路先动。
【解说】二环路,对于钟强文来说,一点都不陌生。20年前,他就参与了这条路的设计。成都二环路于1990年5月7日开工,1993年底建成通车,当时也被叫做过境路。
【同期声】
成都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钟强文:那个时候叫二环过境路,是为别人家的车经过成都解决一下交通问题,成都的城在里面。现在不是,原来叫环抱成都,现在叫成都抱环。完全是城把这个抱在里边,这个性质的改变,带来了功能的改变。
【解说】
如今,二环路已经成为成都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它以占全市不到2%的道路面积承载8%的车流量,早已不堪重负。
二环路改造工程犹如在城市中心做一个心脏搭桥手术,在成都进入交通大瘫痪之前,来一次基因重组和血脉再造,把成都交通从崩溃的边缘抢救回来。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这是一场跟人口和车辆增长速度的赛跑!
修建得每晚一天,堵在路上的车流至少会增长2.3公里;修建得每晚一天,城市因为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更大,城市的环境将会更加恶劣。

- 上篇文章:成都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 汇聚动能联接世界
- 下篇文章:大邑安仁的魏明伦文学馆明伦堂内趣谈汉语

028-86612222
028-86969110 96111
028-85587777 85555046
028-88881890
028-84321999